一则讣告在网络上流传。
它藏在一场翻车的“世纪对谈”热搜下,若不是仔细去看,差点就被忽略了。
多讽刺啊。
【资料图】
女性在被反复咀嚼了数千年的「恋爱、婚姻」议题之外,明明还有无数困境横亘在眼前:
从“堕女追男”的性别筛选中幸存,在成长期寻求女性身份认同,求职时候面对“仅限男”,进入职场后上升受阻,宅基地/家庭财产继承权被剥夺,创作/研究/成就的果实被盗取……
太多严峻的隐形困境需要逾越。
每一重困境都在削弱她们,还未达彼岸而力量已然消失殆尽,无数女性于中途折戟。
所以,今天来谈那份讣告背后的:
一封遗书,和一个女孩的逝去。
黄谣,网暴,猎巫与雪花
一位名为郑灵华的女孩,她本来积极阳光,自律优秀,拥有锦绣前程的人生在2023年1月23日画上了句号。
悲剧起源于2022年7月13日的一张照片。
那天,她带着刚刚收到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去到医院,希望能给重病住院的84岁爷爷分享自己被录取的快乐,并拍照留影,分享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。
照片上的她染了亮眼的粉红色头发。
网暴的齿轮开始转动,一场雪崩正在酝酿。
第二天,她发现自己照片被盗用,在各大平台上疯传。
有无良的教育机构盗取照片,冒充是本人来卖课骗钱;有无良的营销号复制粘贴她的文案和图片,单个账号浏览量高达300w,招惹来无数网友留言讥讽。
有人造黄谣,开篇一张图剩下全靠编 :“84岁老头和他22岁的小娇妻”、“劲爆老少恋?你的老伴儿可以瞑目了”……
有人光凭她的发色进行人身攻击 :“一个研究生,头发染得和酒吧陪酒女一样”、“一个陪酒的女人,怎么为人师表?”
甚至有人扒光她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,威胁要举报到学校: 就因为她染了粉色头发,不配成为一名老师。
在得知照片被挪用来诈骗,自己被造黄谣后,郑灵华没有服软,第一时间选择奋起反击。
她通宵收集诈骗的虚假账号,截屏公证各种涉及荡妇羞辱和人身攻击的证据,积极利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;
遇到不明就里跟风嘲讽的网友,她逐一留言尝试和平沟通:“你好,我是当事人,如果有任何问题请直接与我对话。”
她积极接受不同媒体的采访,义正言辞地表明自己的态度:要让羞辱教师行业,研究生院校、我爷爷和我的网络暴徒接受惩罚。
一开始她说:“我不会倒下的,更不会自杀,我的战斗才刚刚开始。”
但她坚定的维权手段,招惹来了新一轮的围剿。
她想要以一敌万,与无数个躲在网线后的网暴造谣者公开对话,结果更大程度地暴露了自己的信息,更多非议和质疑顺着网线爬来,新的网暴声涌入:
“用老人家来博眼球?”
“想靠炒作走红是吧?”
“她的目的达到了…”
“你爷爷肯定死不瞑目。”
……
她在明,网暴者在暗。
在无穷无尽的对峙中,郑灵华无数次想要在维权的同时重启自己的生活,挣扎着学习,上课,继续着兴趣爱好……
但每一次她试图回归正常生活的时候,评论区都会涌现那批网络暴徒,如同跗骨之俎一样反复纠缠,继续讥讽,多次滋扰,企图将她拖入深渊。
不堪其扰的她患上了抑郁,精神状态深陷泥沼。
出于求生本能,由始至终她都在努力自救:不论是前期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,是中期主动接受心理治疗,还是后期入院就诊……
但网暴造成的精神创伤,并非一句轻飘飘的“想开点”就能痊愈的。
到后来再接受媒体采访,她已经隐约暴露出精神的不堪重负:“如果我死了,是不是社会舆论就能关注到网暴,或者让这些发言的人羞愧一辈子?”
事实证明,她的逝去,不会让加害者有丁点反省。
2022年11月27日,郑灵华因重度抑郁住院治疗,两个月后自杀身亡。 从去年她被网暴的话题上热搜,到最近她的死讯上热搜,我们像见证了一朵绽放着的粉色花儿,没来得及结果就迅速凋零。
黑暗森林,和阴沟老鼠
又一个在恶意攻击中苦苦挣扎的人一样离开了世界。
网暴致死的新闻已经有太多了:
德阳女医生因泳池冲突,被熊孩子家长用一段掐头去尾的污蔑时评掀起网络暴力,含恨吞药自杀;
分享自己治疗癌症经过的up主@卡夫卡松饼君,被质疑“装病涨粉”,长期承受网暴,去世后有网友笑嘻嘻地留言:“开个香槟庆祝”;
疫情期间因打赏200元感谢快递小哥,结果网友嫌少而群嘲致死的上海女孩……
还有太多太多我们提到过的、刚发生的类似真实事件:
晒与外公合影的网红被造谣“73岁富商迎娶娇妻”,晒和未婚夫订婚照的女白领被污蔑是“8号技师”;
之前慈溪某男子蓄谋割喉前女友,网上迅速流传起女孩贪慕虚荣,索取高价彩礼,花了男人数十万的谣言,逼得死者家属拿大喇叭澄清她不是那种人;
前阵广西南宁商场男子杀害女性的新闻刚刚发布,许多网友毫不意外地开始污蔑“女方出轨,男子动手情有可原”……
对女性的造谣和网暴,第一步永远瞄准她的私生活。
仿佛只要她穿衣暴露、染夸张头发、私生活混乱……每一个人就自动获得对她 “荣誉处决” 的资格。撕开“良家妇女”的缺口后,就能如同嗜血蚂蟥一样疯狂吸血,以维护公序良俗的名义将她 “赛博浸猪笼” 。
这份造谣和网暴的名单还有 很长,很长。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——
频频发生的网暴致死事件并没有令网络暴徒收敛,相反,一次又一次的悲剧却让大众对网暴“脱敏”:
很多人从一开始的震撼,到喟叹,到感慨,到习以为常,到最后变成一声云淡风轻的:“哦。”
任何一场网络暴力,都是多方面的“共谋”。
凶手的恶意中伤:
曾经震动心扉的那句“在雪崩面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”,也在一起又一起网暴致死案件中,逐渐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笑话。
不要再用什么“平庸之恶”来为网暴者开脱,对于大多数网络暴徒来说,他们是:明知故犯,知恶作恶。
我们知道他们是雪花,他们也知道自己是雪花。
他们甚至不以自己参与过一场雪崩为耻,反倒沾沾自喜地大肆宣扬:
“既然承受不了恶评,为什么要上网?”
“决定分享生活的时候,就该有被误解的觉悟了吧?”
“抗压能力这么弱,没这事早晚也会为别的事自杀。”
旁观者的沉默:
旁观者的沉默和围观,也同样是在对方伤口上撒盐。如果不发声表明态度和喷子割席,某种程度上就是站在了施害者那一方。
平台的不作为:
许多网暴事件中,平台方的监管相当滞后,甚至在受害者发起投诉时,某几个平台迟迟不介入调查,更别提主动清理谣言及恶评。
一方面因为参与网暴的乌合之众体量庞大,阴阳怪气类讥讽难以判决;
另一方面,某些平台就是靠用“震惊体”挑动大众眼球,用噱头下钩子吸引用户评论转发,提高日活和互动率……出于这个目的,能挑动情绪的争吵比温和平静的陈述更有利于实现。
而遭受网暴的受害人,在海量的键盘侠和庞大但袖手旁观的平台面前,个体的自救行为如同蜉蝣撼树。
这世上就是有这样的一类人,他们以吞噬他人的孱弱,抑郁,伤痕为生;他们通过吸食被害人的愤怒和恐惧来豢养自己丑陋的灵魂。
他们是游走在网络世界里的「窥私癖」,用咒骂和嘲讽来博取关注,只要受害人委屈、震怒、自证,他们都会如同狂欢的蛇鼠,在阴沟里发出得逞的桀桀笑声。
在缺乏平台监管和人性滞后的领域,人类内部和《三体》里的黑暗森林没有两样。
网络暴徒的劣根性在于“慕强凌弱”,带着猜疑防备以己度人,随时准备着瞄准任何一个冒出头来的异己。
所以不要示弱,不要向吸血蚂蟥展示自己的伤口;
不要剖腹自证和委屈辩解,培养被讨厌的勇气,把愤怒化为捍卫自我的长矛,而非插向自己的刀刃;
不要回答,不要让他们得逞。
翻阅郑灵华的社交账号,有网友在闻得她的死讯后赶来,遗憾地留言:她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……
黑暗是不错,
但当真是“黎明之前”么?
三年前我们已经针对多起热点事件撰文,旗帜鲜明地反对网络暴力,支持被网暴的受害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权,呼吁严惩参与网暴的人;
三年后的今天,类似的事情仍然持续发生:层出不穷的造黄谣和网络暴力屡禁不止……
那么,三年之后又是怎样的图景呢?
粉色头发女孩郑灵华曾经引用了《乌合之众》的一段话: “在集体心理中,人的智力差异削弱了,个性也消失了。异质淹没在同质中,无意识的特点占了上风。”
你们看,她什么道理都懂,但仍然没能徒步穿越恶意流言的狂风暴雪,走到能给她带来庇护的安全屋。
她是一位手握利剑的勇士,以一己之力挑战着隐藏在网线和匿名ID下的网络暴徒们。
然而与恶龙缠斗太久,最后力尽筋疲,被黑暗吞噬。
她也曾在社交账号上引用了诗人海子的一句:“活在这珍贵的世间,太阳强烈,水波温柔。”
斯人已逝,愿她能摆脱尘世喧嚣,获得真正的平静。
但我们,亲眼目睹她陨落的我们,是时候接过她遗留下来的剑柄,继续投入她未竟的战斗。
如果三年不够,那就又三年,再三年。
直到“反对网暴”成为共识,直到躲藏在网线背后的阴暗和恶毒无所遁形,直到侥幸以为“法不责众”的小人都受到严惩……
那才是黎明真正到来的时刻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时代养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